“气象学专家?”
梁绍修对于常浩南的这个要求有些意外。
厂区飞行保障部门会有一些负责气象预报的岗位,但他们最多只能算是技术人员,并不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,经过短期培训之后即可上岗,肯定不符合“专家”二字所代表的要求。
“整个南郑或许都找不出符合你要求的人,但我们可以找金城大学那边帮忙,他们经常会在气象预报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。”
“这样最好。”常浩南点了点头。
此时二人已经进入了旁边的资料室。
“跟运8相关的所有资料,都保存在这里了。”梁绍修看着面前一排排的档案柜说道。
作为一款七十年代就开始仿制的运输机,相关的各种设计资料自然完全是纸质,甚至有很多都是俄文原装。
尽管在常浩南的推动下,611所、601所和112厂已经先后开始尝试对新型号进行数字化设计和生产,但是相关经验和技术毕竟还没有在整个航空工业范围内进行推广。
再加上182厂相对偏僻、刚换新帅,本就人手不足还要同时应付运8f和运8j两个改进型号的设计和制造,更是无力主动跟踪这些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。
这不只是182厂自己的问题,也是很多三线建设单位都在面临的现状。
除了极少数自己特别争气的,以及一部分运气较好得以离开三线迁回大城市的以外,大部分三线厂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子都很不好过。
像是182厂这样能够维持到90年代的,都已经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。
梁绍修熟练地和几名工程师一起,从其中一个架子上取下来了一厚摞被装在袋子里的资料。
随后是第二摞、第三摞……
由于这次需要修改的并不是,或者说不仅仅是气动外形,还涉及到机体内部的结构变动,因此尽管需要处理的只有主翼和水平尾翼两个部分,但仍然是常浩南经手过的图纸数量最多的一次。
“其实,从开始仿制安12的时候开始,我们对于机上那套充满苏式特色的除冰装置就存在一些顾虑。”
因为连续搬运而有些气喘吁吁的梁绍修一边飞速拆开档案袋,一边对常浩南说道:
“但当时咱们这边的条件实在太差了,哪怕有技术资料和原型机,搞测绘仿制都十分勉强,还要考虑到航空制造方面的差距,根本来不及对这些部分进行大改。”
虽然运8是安12的仿制型,但实际上这两架飞机甚至连尺寸都不一样——前者的机身比后者长了大概1米左右,就是为了给生产装配过程降低一些难度。
“那后面呢?毕竟运8也出了这么多改进型号,尤其运8c还是气密货舱,难道就没在这方面做一些补救措施?”
常浩南虽然知道运8除冰装置的问题在哪里,但那已经是在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(十月廿二)最新章节手机访问:https://m.xtxtaikan.com/wapbook101410/4781473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