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242【金熊奖得主还不是给我打工】
当天下午。
李艺书从北影厂出来后,就直奔北电而去,他得跟导师司徒兆敦聊一聊《舌尖上中国》的构思。
导演系办公室内。
司徒兆敦好奇地问道:「艺书,你的这个美食纪录片,现在有什麽思路?」
李艺书整理了一下思绪,开口道:「司徒老师,我的想法是拍一部集合我们中国各地美食,然后以旁白的形式探讨各地不同口味,以及当地菜系口味形成的原因,再结合当下时代的背景来讲述各地的口味变化……」
吃穿住行,贯穿了中国人的一生,同样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生。
「吃」排在第一自是无可厚非,人可以没有好看的衣服,不住大房子,不去外地旅游工作,但吃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的。
而「吃」也会因人而异丶因地而异。
就好比南方沿海地区大都是以清淡为主,两湖地区又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,导致那边喜欢吃辣,川贵也因为地理环境爱吃辣……
北方又以鲁菜为主,鲁菜过去又是宫廷菜,导致北方地区大都是鲁菜,也算是因为环境带来的变化。
但说这些菜系什麽的,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还是太遥远了,更多的还是融入到民间的家常菜,而一个家常菜往往最能够体现社会环境的变化。
比如5-60年代,吃鸡吃肉都是奢侈的代名词,到了7-80年代,吃鸡吃肉虽然不那麽奢侈了,但也不是天天吃……
要说真正猪肉自由,还得是2010年以后,那时候猪肉价格基本稳定在10-20块一斤,除了个别时候因为猪瘟导致猪肉上涨到了几十元一斤,大部分时间都是稳定在这个价格的。
而现在90年代,猪肉也不是家家户户每天能吃的,一是产量,二是工资。
只能说老百姓一日三餐每天吃什麽,是跟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。
「不错的注意,这个纪录片你想怎麽拍?」司徒兆敦露出满意的笑容。
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,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,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,以展现真实为本质,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。
所以纪录片这个形式诞生开始,就是为了记录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跟事。
「我希望老师能够出山!」
李艺书道:「我对纪录片研究不多,可以出出主意,但没办法全程跟进。」
「这……」
司徒兆敦有些迟疑,他倒不是不想接下这个纪录片,只是如今在北电当导演系的主任,而这个纪录片要记录全国各地的美食,包括那些地方小吃,真要拍起来,那就不是一天两天能拍完的。
李艺书诚恳的说道:「老师,您作为中国纪录片之父,目前国内除了您之外,实在是1991我的年代华娱(汪公子在年)最新章节手机访问:https://m.xtxtaikan.com/wapbook104307/48620710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