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写的东西很费脑,没睡好,补眠前写点东西。
一两个月前,有一次采访,里面说到一个问题,内容大概是这样的:
在鲁院学习的时候写过一点东西,有一位老师看过之后问:你们写网文的作者写东西为什么这么绕?自我检视以后,发现我写文的时候习惯于强调,而传统文学求其恰到好处,点到为止,因为这样有美感。
我不是不能理解传统文学,好在我还在能理解,所以能够看清楚这差异产生的原因:受众原因。真正受过精英教育或者系统教育的读者,在他们的心里,很多基本逻辑已经成型,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我们说“群体沉默”这个概念,这个概念因何而来,它产生之后引起的后果是什么,在真正接受了系统教育读者的心里,只需要四个字,就成型了。根据输出的原则,有关于“群体沉默”的忧虑和严重性,或许这个人的知识体系,已经在瞬间反馈给他。
但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,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——我是说这个社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,甚至于读过大学,乃至于拿了更高文凭的人,恐怕都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,那么,为求传递的透彻和准确,我得一五一十地说明“群体沉默”的来龙去脉,这样一来,人们才不止是看到了一个似乎很酷的名词,而是真正了解了它的意思。
又如同一本复杂深刻的饱含社会隐喻的名著,例如《水浒传》吧,逻辑体系完善的人,才能看到其中饱含的讽刺和揭露。而大部分的人,只会看到“路见不平一声吼啊!”“兄弟义气”“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痛快杀人!”
启蒙文章要明确它的指向性,这是我看清楚这些之后就明白过来的东西。我所面对的读者中,不是没有厉害深刻的人,也有很多,但是,基于目前这个社会的文化和教育体系,个人思维体系带有缺陷和片面问题的人,是多不胜数的。
这个问题非常复杂,譬如说,要真正在文学或者哲学层面看懂《水浒传》,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文化训练,在古代这个训练是有的,并且有指向性。现代没有了,因为文化崩溃了,文化崩溃连锁导致国家并不能明确需要创造什么样的东西,国家不能明确,教育则无法拥有目标,当教育没有目标,教育系统只能将所有可能有用的东西一股脑的摆在你面前。所以即便是一本《水浒传》,即便你经历了高等教育,也会看得思绪多种多样。到底有怎样的教育方向基于现代是“对的”,我们不知道,大家也不敢轻易下结论,但没有任何方向,一定是“错的”。有人会说这就是自由,这就是多样化,其实不是,为什么不是,我也不打算在这里解释。
我在书里看似解释了很多东西,例如“天地不仁赘婿(愤怒的香蕉)最新章节手机访问:https://m.xtxtaikan.com/wapbook1318/1522640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