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震早在领受研究皖南形势的任务时,就曾经就北撤路线进行过反复研究,经过多次的考虑,在不想与国民政斧公开撕破脸皮的情况之下,皖南部队北撤的路线可以选择的余地相当的有限。
在皖南周边复杂的敌情之下,皖南部队选择的行动路线总体上并沒有大错,据杨震所知道的历史來说,这条路线绝对不能说是一条绝路,后來的失败与其说是路线上的选择错误,还不如说在行动上过于瞻前顾后,行动迟缓。
如果不是在行动的时候一再犹豫,失去战机,即便与三战区小股部队遭遇,在其主力未赶到的情况之下,一鼓作气冲出去,根本沒有任何的问題,皖南事变,不是输在战场之上,而是输在战场之外,犹豫不决,正是皖南事变失败的最终原因。
至于这个作为三战区少有的中央军精锐,在皖南事变中起到了决定姓作用的四十师,杨震虽然很重视,但是始终沒有认为这个师是皖南部队失败的决定因素,如果在事件之中,那位副军长能够听取军长的建议,集中兵力攻下星谭,这个四十师根本就无法拦截。
一句话,失败的原因还得从自己身上寻找,外部的因素再多,也只是起到了一个推动姓的作用,缺乏正面作战经验,又固执不听军事指挥员的建议,对军事指挥员不信任,行动上犹豫不决、婆婆妈妈才是皖南事变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对于那位被直接送上飞机的前任,如果说皖南事变的责任全部推倒他的身上,那是不客观,但主要责任在他这个新四军的主要掌舵者,以及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身上,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。
作为一名特战队员出身的杨震不是那些沒有军事常识的军迷,根据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,便草率的下了某一方面怎么样的结论,作为一名军人,杨震单凭一张形势图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在皖南事变之前,整个皖南对于驻扎在这里的军部,已经成为一块死地。
在周边复杂的情况之下,整个皖南到事变发生为止,甚至连鸡肋都算不上,在这种情况之下,不尽快的撤离,反倒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拖延,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对局势判断与把握的能力。
而纵观那位副军长在整个事变中的表现,杨震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给予的妇人之仁四个字的评价,形势危急,甚至周边的敌情都不明,作为一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,最应该做的就是指挥部队迅速的脱离险境。
这么做虽然会遭受一定的损失,但是相对于全军覆灭來说,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要小的多,在事变之中,正是他的当断不断,犹豫不决葬送了整个部队,此人虽然作为中央局书记,指挥了整个三年游击战争,但他的长处更多是在党务方面,在军事指挥上却还抗日之我为战神(风雪云中路)最新章节手机访问:https://m.xtxtaikan.com/wapbook1850/1476812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