郡县制是秦代时所创的,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废除了分封制,改立郡县制,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,当时一共将天下分设为三十六个郡,每个郡的地方长官都由朝廷直接委派并且只对中央朝廷负责。
后来到汉代,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,也就是郡国并立,不过汉代所谓的“国”和春秋战国时的“国”有着本质上的区别,那些诸侯王对自己的封国并没有行政管辖权,其国相也并不是诸侯王自己封的而是由朝廷委派,其实除了名称之外,太守和国相的俱都是一样的。
汉代在郡国之上,又设立了十二个州加司隶校尉部,以方便管辖辽阔的疆域。
但在汉代州并不是行政区而是监察区,州的最高长官是刺史,行使的是监察权力,秩六百石,官位要比二千石的太守国相差了很远,所以在汉代便出现了下品官员管理上品官员的奇葩事。
后来到了汉末,群雄割据,州的地位也逐渐地从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,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州设立了州牧,州牧可不是六百石的官员,而是比二千石更高一级的中二千石,州牧成为了实打实封疆大吏,拥兵坐镇一方的诸侯。
到了三国时代,虽然州的长官有时被封为州牧,有时被封为刺史,比如施绩就是荆州牧,而交州那边陶坚就是刺史,但实质上两者并有什么太大的区别,都是州一级的行政长官,只是州牧稍微显得尊崇一些,但他们的权力是一般大的。
相对而言,郡守的地位下降了不少,原本郡守和国相都是直接向朝廷负责的直属官员,但州成为行政区后,太守国相就需要向州牧刺史负责了。
而且郡国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,所管辖的面积也相应地缩小,许多的大郡都是被一分二,甚至一分为三四,以吴国的荆州为例,在吴刚夺取荆州之后,吴国境内的荆州共设有江夏、南郡、武陵、长沙、零陵、桂阳六个郡,后来不断地析分,新设立了建平郡、宜都郡、衡阳郡、湘东郡、临贺郡,生生地将荆州六郡划分为了荆州十一郡,郡的数目,比汉代时荆州九郡还多。
郡的数目越多,那就代表官吏队伍越发的臃肿冗余,不管是大郡小郡,从太守到计吏书佐,大小官员,一律配齐,可谓是麻雀虽小,也是五脏俱全。
官吏越多,对百姓的盘剥自然就越厉害,三国时期各国的兵民比例大约是十比一,而官民比例大约是在二十五比一,也就是说每二十五个普通的平民百姓,就要养活两个半士兵和一个官吏,可见其负担之沉重,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。
曹亮在征伐的过程之中,已经在刻意地改变这种局面了,以前的魏国,常备军的维持数量总是在五十万人以上,也是占到了人口比最后的三国2兴魏(风之清扬)最新章节手机访问:https://m.xtxtaikan.com/wapbook54812/36663913/